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9 11:44:55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1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以下几种现象值得引起关注与思考(原文共列举十二条现象,本文选录第二条):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下面是教师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秋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发言往往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人,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悉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要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目的是“双赢”,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总之,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2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文章,在描写小兴安岭的美景的时,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描写,条理非常清晰,因此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在讲课完后,听课的苗校长和徐主任却对我这种讲课的方法提出了质疑:一篇文章,全部放手给学生小组学习,究竟能学到什么?

虽然自己在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中,是本着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但是听了苗校长和徐主任的对自己提出的质疑,我也不禁对自己这一环节的设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曾几次在大规模公开课上听到教师说“同学们,我们现在上课,可以吗?”似乎上不上课是学生决定的,谁都知道,不论学生怎么回答,课是一定得上的,这样问,只不过是摆出一副尊重学生的架势而已。而且现在课上“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选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喜欢哪段就学哪段”等等的所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语言比比皆是。更有甚者,竟扬言“学生愿意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这节不想学语文,想上体育,就可以到操场去。”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没有错,但是,不难看出现在有些教师只喜欢那些鸡毛蒜皮的只言片语来点缀课堂,让孩子开心,自以为是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从暂时看,教师的做法无可非议,因为这样可以摆脱孩子成长的压力。从长远看,这是否是真正关心孩子?自己的这种所谓的尊重孩子主体地位的做法是“镇痛剂”,让孩子免于暂时的苦恼,或许将来会因此而面对巨大的苦难。这些平日里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一旦走向社会,怎么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真正得快乐是认识到自身的巨大潜能,发现真理的乐趣,而不是浅表的感观享受。尊重孩子,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遥想蔡元培、陶行知、张伯龄、晏阳初等人进行的教育实验,把教育改革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学生当做社会的主人,这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把他们看作未来社会的栋梁。近观现在的课堂,老师为什么要尊重学生?也许是为了迎合教改的潮流,也许是迫于领导的口味,有多少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考虑问题呢?或许教师的力量有限,但着眼于知识能力的发展这一权宜的核心总是可以做到,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内容还是可以考虑的。而在自己以后的课堂中,所要做的正是这些。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3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是经典的老课文,文章语言美丽,用词准确,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是训练学生感受语言美、文字美、生活美的好教材。

我在第一课时教学时,发现学生对四个季节描写的段落,特别感兴趣,于是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阅读这四段,感受小兴安岭四个季节之美。学生非常活跃,纷纷发表意见,就连平时不太举手的杨建瑜、杨长洁也积极回答问题,甚至刘阳这样的智障学生都抢了一个问题。

在第二课时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搞清文章的结构,即“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经过一番讨论,学生明确了这一知识点,虽然我没有明确提出这一结构形式的名称,但学生已经理解了这种写法。随后,我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内容是家乡的景物,结构形式要用“总——分——总”,分六个自然段。学生兴致勃勃地写起来。结果,大部分学生写得不错。

另外,对少数学困生如杨建瑜、陈婷婷等写日记有困难,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4

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及丰富的物产,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文章语言生动,文笔优美,学生对学习本篇课文充满了热情。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创设情境感受“美”在教学本课时,我先通过视频,让学生一边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欣赏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让学生在激情的语言和优美的画片中欣赏、感受小兴安岭的美,然后把文章的中心问题抛给学生:“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情感朗读品味“美”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创设了美的情境,引导学生分层次的朗读,在读中品味小兴安岭的`美。读中找景,读与评相结合。使学生在品评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同时进一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

3,抓住词句体味“ ……此处隐藏7456个字……程中,我先集中指导阅读“春天”这一段,学完后总结学习这一段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自学夏天、秋天、冬天三段,因为这三段的结构特点如同“春天”段,这样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落到了实处。从教学反馈,看学生能够自学,且自学效果很好。9自学卡片内容填写正确率较高)然后指导学生表情朗读。

在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的过程中,形式多样,讲究实效,学生不仅能读出形、也能读出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表情朗读中得到落实。最后让学生又一次通读全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这对才开始学习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一次最直观的写作指导。就这样,让学生一课一段,就不愁掌握不好语文这一“工具”。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13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依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应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进行语言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本堂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变序式的教学方式,从整体出发,结尾段切入,抓住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为什么小兴安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展开教学,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去思考和领悟。

第一次尝试这一课的教学时,我设计的教学内容是由我来带领学生欣赏小兴安岭春天和夏天的美景,总结学习方法后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秋天和冬天的景色。但后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这样的设计,教师讲解过多,不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留给学生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和时间较少。因此,在磨课团队老师们指导下,我调整为采用先教再扶后放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选取其中一个季节细致地分析学习,指导学生找出文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读出感受、积累语言等环节,学完本段后及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方法步骤;接着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剩余三个季节的段落之一,并按照刚才的学习步骤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时,我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对重点词句进行适时的点拨指导,并用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最后总结文章写作的顺序。先教后放环节清晰,学生学习有的放矢,有条不紊,这样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循序渐进地实现了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价。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加以改进,争取给学生呈现更加精彩、更加高效的课堂。

第二课时我的设计是这样的:首先复习巩固生字词,然后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时中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家乡四季的美景。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14

1.简简单单学语文,讲求教学的实效,给学生实惠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简简单单学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手段简便。教学目标高度集中,学生学有所得清晰可见,

2.教学目标三维整合,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整节课紧紧围绕写字、背诵和段的训练三个要点展开,每个要点都体现了三个维度的整合,即不仅获得知识、语言积累和语言认识,同时注重方法的习得。

如识字教学中,指导学生感受左右结构字宽窄布局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写好“三点水”旁(偏旁三点水,结在弧线上),指导学生写好“立刀旁”(要又长又直)。这些都是给学生以方法规律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写好本课生字的同时,掌握一般的写字方法。再如,背诵,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立桩记忆的方法,提高了背诵的速度。在立桩记忆法中,学生还学会了理清层次,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等多个记忆要点。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构段规律时,教师也不是停留在理清段落层次的水平上,而是让学生探究课文为什么,每段都是先写“树木”,再写“其它景物”,从而领悟,树木是小兴安岭的主体,而有了其它景物,则使小兴安岭更加丰富,更加富于变化,也更加体现了小兴安岭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的主题。这样,对于段落结构的认识,最终与文章的主题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课程标准所要求

的“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目标(虽然是构段规律表情达意的作用)。

3.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并使之与阅读教学紧密融合

在教学中极为重视写字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从从容容地写字。写字教学不是做秀,不摆样子,在教学“汇”字时,采用课件的方式,引导学生既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汇”字的意思,还通过想象,感受了“汇”的图画,感受了春水的变化所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汇进了春天的图画”“让我们一起汇成春天的画卷”等处,是引导学生在适宜的语言情境中运用“汇”。这样,“汇”字达到了读准字音、记住字型、理解意思、体会在情境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15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它围绕着美丽、诱人,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本来这么美的一篇文章,要让学生去感悟,去读出其中的韵味是最好指导的。可是整堂课下来虽说书声琅琅,但仅仅是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读而读,学生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有感情的读。

本节课课堂气氛比较冷清,学生的发言支支吾吾的,语言支离破碎。反思以后原因有以下几点:

1.问题的设计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本节课我的设计初衷是让学生围绕一个大问题“默读课文第二到第五段,①用横线画出一年四季中树的变化的句子,②再读一读所划句子,用三角号标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想一想好在哪里?”去学习一年四季中同一景物树的变化的句子。学生句子都能划得出来,但是对于词语“为什么好”,很难用语言表达,这就是为什么学生支支吾吾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的确,很多话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2.局限于课内的语言文字,没有进行积累拓展。

在学生学完课文的某个季节树木的变化之后,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再创造。比如:学习“夏天的树木”这一段时,让学生想象画面,“如果,此时你来到了夏天的小兴安岭,你眼前会出现什么画面?”相信学生一定会用自己的话,再运用课文中“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等好词来表达他所想、所思的内容。

3.应该有的放矢的进行写法迁移。

当学生找出四段中描写树木变化的句子,不要逐句出示,逐句分析。可以在学生说出这些句子后,全部出示,让学生去读读这些句子,试着把这几个画面读成一个词语,如“落叶飞舞的秋天”“大雪纷飞的冬天”等。再让学生读读句子,能不能把这些句子读成一个画面,边读边想象课文这幅画面。最后,进行写法的迁移,教师出示一个题材,如小兴安岭的花,提供一些图片,让学生有内容的仿写课文中对同一景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写。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